《许阿瞿画像石镇墓文赏析》 
2018-07-18 00:17:29
  • 0
  • 0
  • 40

丁小琪文化随笔《许阿瞿画像石镇墓文赏析》    

              丁小琪 

南阳汉画馆国宝级“许阿瞿”铭文画像石

      南阳汉画馆有块国宝级镇馆画像石“许阿瞿”,上面题有136个字,其中17个字迹漫漶,这些四言韵文,书写方正,行文流畅,言简意赅,根据可思辨的字义连缀成这样一段故事:

     年仅五岁的许阿瞿于东汉建宁三年甲寅日亡故,戊午日下葬,家长非常悲伤。许阿瞿死后独自归于幽冥之地,从此与阳间的家庭永远断绝了关系,不能再返回阳间。年幼的许阿瞿独自一人来到阴间,诚惶诚恐。阳间的亲人多次焚烧纸扎冥币凭吊阴间的祖先,希望祖先庇护年幼的小阿瞿。祖先们前来迎接许阿瞿,许阿瞿不认识列祖列宗,因而啼泣不止,来回奔走,过了很久,才跟随先祖升灵上天。父母悲伤,夜不能寐。许阿瞿身体赢弱,父母费尽财物安葬祭奠他,希望他在阴间过得好,继续阳间的生活幸福成长。并为许阿瞿举办冥婚,娶了新妇,让死者得到快乐。

“许阿瞿”画像石铭文拓片

     此有上海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黄景春教授的拟译:   

惟汉建宁,号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许阿瞿身,年甫五岁,去离世荣。遂就长夜,不见日星,神灵独处,下归窈冥。永与家绝,岂复望颜。谒见先祖,念子营营,三增仗火,皆往吊亲。瞿不识之,啼泣东西,久乃随逐,当时复迁。父之与母,感□□□,□□五月,不□晚甘。羸劣瘦□,投财连篇,冀子长哉,□□□□。□□□此,□□土尘,立起□妇,以快往人。

      这块题款为“许阿瞿”的汉代画像石,和一般的墓志铭有很大的不同。一般的墓志铭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撰写,叙述死者的姓名、籍贯、生平事略;铭则用韵文概括全篇,赞扬死者的功业成就,表示悼念和安慰。但也有只有志或只有铭的。主要是对死者一生的评价。墓志铭主要是为死者树碑立传、歌功颂德,让死者流芳百世,永垂不朽,常由名人学士执笔题写,记载了死者的生平、籍贯、卒葬等信息。“许阿瞿”画像石上并没有显示许阿瞿的籍贯、族系、家世等信息,对一个五岁夭折的孩子,也没什么功德好铭志的,这种四字韵文也不符合墓志铭的文体和规格。“许阿瞿”画像石的碑文体裁更接近镇墓文。镇墓文是反映死者身后的归宿,为安抚死者亡灵,留给阴间鬼神看的,这是一种精神追求和宗教信仰,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诉求,含有民间和道教的冥世信仰,镇墓文多是由巫师、道士、术士捉刀撰刻,镇墓文作为一种宗教性随葬文书,它的文献价值和墓志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许阿瞿”画像石,1973年3月发掘于南阳市东郊李相公庄的一座魏晋砖室墓中,长112、宽70、厚11厘米的石板,“东汉建宁三年(170年)”日期字样镌刻其上,作为该砖墓的顶石来使用的,同墓还出土另外两块画像石:一块上刻铺首衔环,应为门扉残石;另一块上刻执笏门吏,应为门框石。从绘画内容看,带有铭文的画像石本应镶嵌在墓室中央最醒目的墙壁上,而在该墓发掘时却被用作墓顶石,显然不是作为镇墓石或者墓志铭来使用的,当是原来的汉墓被毁,石板被后人移来另建他墓用了。从题字的时间推测,许阿瞿画像石的年代是东汉建宁三年,这是汉灵帝时期,比该砖室墓早大约60—95年。许阿瞿的墓当是东汉末年三国战乱时被盗,镇墓石裸露,而被附近修砖墓的顺手牵羊就地取石拿去做了墓顶石,许阿瞿画像石上的画像、题记与此砖墓没有任何关系。倘若这样推测的话,许阿瞿墓地当距此砖墓不会太远。

      许阿瞿画像石绘画内容和题跋紧密切合,突出一个主题就是:“以快往人”。 “往人”就是死者许阿瞿,“以快往人”就是让死者得到快乐。许阿瞿跽坐榻上,身后有一执扇女,作服侍状,许阿瞿面前有三幼童,一人托木鸟,鸟下系有绳索;一人牵引木鸠车,车下有轮;一人执木鞭,作奔走赶鸟状。下格五个乐舞百戏人物,最左一人似在击鼓;左二男子赤膊裸腹,跳弄四丸二剑;左三为头梳双髻之女伎,挥动长袖,跨步前倾,作踏盘舞状;左四男子戴高帽,正在鼓瑟;左五男子似在吹排箫。除许阿瞿以外,其余的九人,一人在侍奉许阿瞿,三人在陪他玩,五人在为他表演。充分体现了“侍死如生”的汉代丧葬风俗。许阿瞿的父母刻制这幅画像石除了镇墓作用,更寄托着他们的美好愿望,让早逝的儿子在阴间继续享受生前的幸福。回味这个画面,甚至联想到:许阿瞿画像石整个画面刻画的也许就是给许阿瞿举办冥婚的场景,背后那执扇女兴许是冥婚的新娘?

(三幼童,一人托木鸟,鸟下系有绳索;一人牵引木鸠车,车下有轮;一人执木鞭,作奔走赶鸟状。)

 

     这块带有题记的画像石,类似于今天题跋绘画,整幅画面颇具“楚歌郑舞”之韵。从时间上来推算,“许阿瞿”画像石要早于蔡邕的《熹平石经》,堪称中国最早的碑刻,“许阿瞿”画像石主题内容是汉画图像,碑文是题记式的,这种题款的汉代画像石可谓题跋画的先驱了。

 

         丁小琪2018年7月18日桃李居

参考资料:臥雲齋《现存最早的许阿瞿墓志铭》、黄景春《许阿瞿画像石题记性质再认识——兼谈镇墓文与墓志铭的区别》、肖冲《一级国宝“许阿瞿墓志铭画像石”与“医圣”张仲景》、《东汉许阿瞿观舞赏乐》等


 

 丁小琪, 女,原名曹华,南阳人。从事教育工作。网络诗人。博客中国专栏作家。入选博客中国举办的“1917—2016影响中国百年百位诗人评选”百位新锐诗人。出版有诗集《花儿开在月光下》《爱情伸长了手》。文化随笔《金史银典》即将出版。

 

  寻求独具慧眼的出版商合作  

  丁小琪文化随笔100篇辑录入《金诗银典》寻求独具慧眼的出版商合作出版。目录和样文如下:


            

          

《 金  诗  银  典  》

               丁小琪著  林美杉绘

     《 金诗银典》是诗人丁小琪用五年功夫倾心著述的一部文化随笔集,依然是丁氏惯常的风趣幽默调侃机智的文风。唐诗、宋词、元曲中很多名诗名篇,大家都耳熟能详,滚流倒背,如数家珍,但这些名诗名篇背后的真实故事,大家就知之甚少了,丁小琪的《 金诗银典》弥补的就是这个空白,有诗有典,有史有料,有故事,有情怀。

     成人一册在手,尽享阅读快感,酣畅淋漓;学生一册在手,来一次诗史扫盲,大快朵颐;教师一册在手,就有了案头好帮手,佐教事典。

    丁小琪, 女,原名曹华,南阳人。从事教育工作。著名网络诗人。博客中国专栏作家。入选“1917—2016影响中国百年百位新锐诗人”。有数百首诗文被多家报刊杂志转发。出版有诗集《花儿开在月光下》,博客中国全国众筹成功的“名人堂”系列之丁小琪诗集《爱情伸长了手》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


       丁小琪文化随笔100篇辑录入《金诗银典》寻求出版。

       总共100篇 ,约30万字 时间:2014-2019年写

       联系方式:dingxiaoqi888@qq.com

       通联电话:15716621906   15670261281



《  金   诗   银   典  》目录

       丁小琪著  林美杉绘


第一辑远古回声


1.黄帝/纺织绘绣冠服威严

2. 轩辕造酒

3.仓颉造字

4.嫫母造镜

5. 南阳出了个百里奚

6. 许穆夫人/红颜一怒为江山

7.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 

8.颜徵在/千古第一母亲

9.高渐离/士为知己者死

5.卞和/和氏璧 · 传国玉玺

10.妇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将军

11.姜子牙与南阳古吕国

12.南阳古申国,东周的外祖父

13.典韦/力拔山兮气盖世

14.凤凰与氏族图腾文化


第二辑 秦汉遗韵


15.苏武留胡不辱节

16.千古第一谋士张良

17.秦始皇与biangbiang面

18.张仲景·冬至·饺子

19.南阳公主

20. 霍去病与南阳冠军城

21.蔡文姬与胡笳十八拍

22.中国第一位宫廷女诗人左芬

23.司马相如与绿绮

24.曹大家班昭

25.鲍照/清如玉壶冰

26.“程姬之疾”与东汉王朝

27.谢灵运/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28.咏絮之才谢道韫

29.庾信羁北哀江南

30.曹植与洛神赋图

31.孙膑智袭马陵道  庞涓搬石自砸脚

32.兰陵王入阵曲

33.孔融/“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34.朱买臣/会稽愚妇轻买臣

35.“凿壁借光”的匡衡结局如何

36.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37.曹操与宛南城之战

38.左思十年磨一剑

第三辑  金诗银典


38.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39.骆宾王/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40.宋之问/宛转蛾眉能几时

41. 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42.贺知章/乡音未改鬓毛衰

43.孟浩然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44.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

45. 王昌龄 /不破楼兰终不还

44.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5.王翰/醉卧沙场君莫笑

46. 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

47.韦应物/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48.王维/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49.韩愈/雪拥蓝关马不前

50.薛涛/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51.鱼玄机与江边柳

52.刘彩春/朝朝江口望 错认几人船

53.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

54.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

55. 白居易/犹抱琵琶半遮面

56.李贺/燕山月似钩

57. 孟郊/ 一日看尽长安花

58.刘长卿/风雪夜归人

59. 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

60.王昌龄/一片冰心在玉壶

61.  柳宗元/独钓寒江雪

62.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3.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

64. 高适/天下谁人不识君

65.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

66.贾岛/僧敲月下门

67.刘禹锡/乌衣巷口夕阳斜

68.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

69.张打油/天兵百万下南阳

70.黄巢/满城尽带黄金甲

71.唐朝出来个樊梨花

72.南唐·李煜·虞美人

73.叶绍翁/小扣柴扉久不开

74.晏殊/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75.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

76.欧阳修/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77·.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78.王安石/明月何时照我还

79.李之仪/我住长江头

80.司马光砸缸救尚光



第四辑  翰墨高蹈


81. 秋胡妻与雕虫篆

82. 蔡文姬的书法传承

83.李煜与韩熙载夜宴图

84.书法大家卫夫人

85.赵孟頫和管道升

86.王羲之惠风和畅序兰亭

87.虢国夫人游春图

88.阎立本与《步辇图》

89.“曹衣出水”和“吴带当风”

90.李白书法真迹《上阳台帖》


91.《富春山居图》的风风雨雨


第五辑 片石千秋——汉画典故赏析

 

92.汉画《羲和捧日》神话典故事赏析

93.汉画《聂政自屠》文化典故赏析

94.汉画《鸿门宴》文化典故赏析

95.汉画《鱼车出行》纹饰文化元素赏析

96.汉画《许阿瞿》画像石镇墓文赏析

97.汉画“二桃杀三士”文化典故

98.汉画《秦始皇泗水捞鼎》文化典故赏析

99.汉画《鲁义妇义举退齐兵》文化典故赏析

100.《仙人博弈》逸闻趣事


后记



附:丁小琪文化随笔系列《金诗银典》节选七则



  《 韩愈与韩湘子/雪拥蓝关马不前》

              丁小琪著 林美杉绘


 

        韩愈的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讲述了他流放潮州途中韩湘子前来送行的故事。古代以右为贵,左为卑,左迁,就是贬谪。韩愈因一篇谏书,早晨上奏给皇帝,晚上就被贬官到路途遥远的潮州。他本想替皇帝除去祸害,不惜年衰残余的生命,可惜皇帝不领情。韩愈再次踏上了流放漂泊之路。在白雪皑皑的蓝田关外,他的马突然停下来不走了。原来,是韩湘子远道而来为叔祖送行。韩湘啊,你来的正是时候,正好在瘴江边收殓我的尸骨吧。原诗如下: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诗中的“湘”正是中国民间八仙传说中大名鼎鼎的韩湘子。

       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说,他从小和十二郎在一起,两人年龄相仿,名为叔侄,实同兄弟。这十二郎就是韩成,是韩愈的族侄,十二郎之死,韩愈有骨肉之痛,他几乎是涕泪蘸笔写成的。十二郎有二子,一个叫韩湘,一个叫韩滂。韩愈当年贬谪袁州时,韩湘与韩滂一直跟随左右。韩滂卒于袁州,年仅十九,韩愈哭而葬之。足见他们感情之深厚。

       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千古绝唱,南宋学者赵与时在《宾退录》中写道:“读诸葛孔明的《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的《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的《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可见韩愈是个重情重义的仁义之人。

       韩愈文才盖世而能提携无名后生,权倾朝野却有古道热肠。他曾经帮助提携过落魄时的李贺、张籍、孟郊、贾岛等诗人,在文坛被传为佳话。

      韩愈出生在宦官之家,祖辈和父辈都是朝廷命官,父亲韩仲卿官至秘书郎,韩愈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韩愈由兄长韩会和嫂子郑氏抚养,韩会早逝,韩愈跟着寡嫂历尽艰辛,颠沛流离。他自念是孤儿,因此,读书很用功,无须劝勉。在成长过程中,韩愈和族侄韩成两小无猜,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建立起深厚的手足情。韩愈七岁读书出口成章,十三岁就能诗会文。但仕途不顺,屡试不中,十九岁那年第四次考试才进士及第。他的文章很快受到公卿士大夫们的极力赞扬,年轻的韩愈名声鹊起。后来官至吏部侍郎和礼部尚书。

       像李白、苏东坡、刘长卿等文人一样,韩愈一生也屡次遭贬官流放,宦海沉浮自古难料。最是无情帝王家。韩愈秉性刚直,率真无畏,鲠言无忌,得罪人、遭暗算、被贬官就不难理解了。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韩湘子是唐代大文学家、刑部侍郎韩愈的侄孙,幼丧父母,由叔祖韩愈抚养大。

       韩湘子天生仙骨,秉性率直,喜欢恬静幽雅的生活,对繁芜俗事倍感厌恶,美颜佳丽不能让他心动,美酒佳肴不能让他丧志。他专心致意地修炼钻研道学。后来拜吕洞宾、汉钟离为师上山学道。 韩愈对韩湘子学道极为不满,为什么不好好读书考个功名呢,偏偏不学无术去修道。韩湘子说,官场的功名利禄都是过眼云烟,说翻船就翻船,不必贪恋。

       传说有一次,韩湘子游历深山遇见一片桃树林,只见那仙桃嫣红,垂挂枝头,他攀树摘桃,不小心堕地身亡,尸解成仙。正好那年天大旱,皇帝派韩愈去南坛祈祷雨雪。韩愈祈雨多日也不见雨雪,面临被罢官的威胁。韩湘子为帮叔祖,道成肉身扮成道士,当街摆摊挂牌:卖雨雪。韩愈得知后,忙派人请道士来帮助祈雨。道士登台施法,一会儿功夫就下起大雪。韩愈不相信这雪真的是道士求来的,就问他,我求了这么多天了,现在下雪了,没准是我求来的呢。道士说,雪是我求来的。韩愈说:何以为证?道士说,我下的雪不厚不薄三尺三。韩愈一度量,果然如此。

       传说有一天,韩愈生日宴请宾朋,湘子不期而至,向叔祖祝寿。韩愈见到侄孙又惊又喜,你修行多年了,可否修得一手绝技?露一下大家开开眼界。

       韩湘子搬了一个空酒樽放到厅堂中央,并用金盆覆顶。过了一会儿,打开一看,美酒已满,窖香四溢。韩湘子又到院子里聚土成堆,用手轻轻拍了拍,一朵宝蓝色的花盛开了,这花朵冷艳芬芳,碧兰幽香,花瓣上隐约可见两句诗文: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问:这是何意?韩湘子说:天机不可泄漏,日后自会应验。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真身塔中,将释迦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庙,要官民敬香礼拜。时任刑部侍郎的韩愈看到这种迷信行为,便奏了一折:《谏迎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最后皇上听了劝诫,把韩愈流放潮州。

       韩湘子的话像一句谶语。韩愈又一次遭贬,这次去的是南方蛮荒瘴疫之地潮州,潮州是唐朝专为罪犯开辟的流放地。韩愈路过风雪弥漫的蓝田时,马突然扬蹄嘶鸣,不走了。韩愈勒缰下马,仰望那白皑皑的秦岭,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茫茫人生路,何处是归宿啊,不禁悲从中来。 刚一低头,只见那仙风道骨的韩湘子,佩挂紫金箫,喜滋滋地横马眼前。

 

                   丁小琪2016年9月15日桃李居

   

      参考资料:《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论佛骨表》等。


      

         桃花依旧笑春风

                丁小琪 著 林美杉绘

        古往今来,才子佳人的爱情故事美不胜数,但唐朝诗人崔护和绛娘的故事最为动人。很多奇遇佳缘都以悲剧告终,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陆游与唐婉、李清照与赵明诚等等,都留下千古遗憾,令人扼腕而叹。而崔护和绛娘的“桃花缘”却喜庆圆满,修成正果。崔护也因这首《题都城南庄》而名垂千古。

       崔护是河北人,他的《题都城南庄》,显然是进京赶考,临时居住在唐都长安附近偶遇一段奇缘而写的。崔护是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的及第进士,而由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推测,崔护当是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游学于京城南庄一带发生的这段动人的故事。

       春天的郊外,桃红柳绿,蝶飞蜂舞,闭门苦读的年轻书生崔护,舒散一下筋骨,心如脱缰的小马,呼吸一下乡野新鲜的空气,不知不觉间就来到了这鸟语花香的南庄,哉游哉地欣赏着这无尽的春色。走着走着口渴了,找个农家讨口水喝吧。前方不远处,曲径蜿蜒,溪流细浅,平桥横卧,小路尽头,站着一座柴屋,篱笆小院,鸟雀啁啾,桃花映掩,春色蔚然,花满枝桠,清香曼妙,活脱脱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崔护徐步趋近,试探着伸手小叩柴扉,并礼貌地轻喊:屋里有人吗?小生路过,讨口水喝。

      不一会儿,一位身段婀娜面若桃花的少女在虚掩的门口闪现,只见她柳眉凤目,秋波盈莹,笑颦矜持,羞涩拘谨,双手轻轻地打开了柴门。崔护的眼睛忽然一亮,山野间居然有这么一个貌若仙子的美人,只见她鹅蛋脸庞白嫩似新葱,长脖细腰摇曳似弱柳。崔护突然有些不知所措,小心脏在里面咚咚咚地敲了起来。姑娘已经把茶盏递了过来。崔护接过茶盏掩袖尽饮,渴不及待的样子实在有些不合礼节,他赶快歉意地对姑娘做了自我介绍: 唐突了, 姑娘,我叫崔护,河北博陵人,来京城赶考,郊外踏春,路遇贵府,讨口水喝。

       姑娘低声轻语:“不必拘礼,来,再喝一杯茶。”

      崔护环顾四周,只见那篱笆墙编扎得井然有条,斜叉交织,细致均匀,柴草屋收拾得窗明几净,一尘不染,中堂上有幅墨迹未干的字画:

                      素艳明寒雪, 清香任晓风。

                      可怜浑似我,零落此山中。

        崔护仰望着墙上的字,品咂很久,从字里行间已看出一些乾坤,这是一个不寻常的人家,主人一定有着不凡的身世和经历,究竟遇到了什么不测,才流落到这荒僻的乡野山坳。

       见崔护有探疑之意,姑娘会心应答:“小女绛娘,随父新迁居此。”

      崔护仔细打量着绛娘的装扮,虽粗麻布衣,却也素净整洁,人瘦衣宽,倜傥翩然,白皙饱满的少女,不施粉黛,依然姣好动人。苦读寒窗十几载的崔护,生命中第一次遇见这么脱俗的少女,心旌有些摇荡,几乎乱了分寸,茶水没端稳,溅落在了衣襟上。知书达理的崔护还是压制内心涌动的热浪,望着满园的姹紫嫣红的桃花,自语道:“花开堪摘直须摘,莫待无花空折枝”。

         绛娘的脸刷地一下红了,她含羞地低下了头,侧转了脸。

        崔护道了谢,知趣地离开了。他们并没有留下誓言和约定。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年代,这次奇缘像一把无形的刀,不经意地已经把这次偶遇深深地刻在了少男少女的心上。

       崔护回城后,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日以继夜地加紧备考呢。冬去春来又一年,寒冬过去又是春,苦读不知春已浓的崔护,在阵阵花香和声声鸟语中,突然就想起了都城南庄的那次奇遇,想起了那个叫绛娘的美丽姑娘。他放下笔墨,立即向南庄奔去,春风宜人花香浓,转眼又是四月天。一年了,绛娘可否安好?心中有爱脚步急,轻车熟路马蹄疾,很快就来到了绛娘家,远远望去,桃花灼灼,绿柳低垂,鸟雀呢喃,风轻日淡;走近一看,柴扉紧闭,崔护仿照去年的样子,轻轻叩响柴扉并疾声喊道:屋里有人吗? 小生路过,讨口水喝。

       没人应答,崔护提高了声调再重复两遍,还是没人应答;再仔细看看,门上着锁。崔护满腔热情像是被泼了一瓢冷水,凉了下来,失落愁绪袭上了心头:绛娘和家人去了哪里?搬家了,还是出嫁了?崔护的心没抓没挠地没了主义。他在门外等到日薄西山,还是未见一个人影,心中怅然若失。正要离去,突然心生一计,在柴门上题首诗,这样绛娘一回来就知道他来过。崔护挥毫写下四句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

      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

     桃花依旧笑春风。

      话说这绛娘,自从崔护离开以后,他的音容笑貌无时无刻不萦绕在她的心头。男人的一次艳遇顶多是生命中的一段小插曲,而女人却不同,足足可以让她牵挂一生。在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女人餐不上桌,足不出户,一生也见不到几个男人,即便是家里来了男性客人,也难以得见。青春妙龄的绛娘自从见到容貌俊秀、言谈儒雅、才情出众的崔护以后,就认定这就是她生命中的男人,未来的准夫婿,别无他求。她的思念就像园子里的韭菜,割掉又长了出来,割掉又长了出来,很多时候,她真的是失望了,茫茫人海,山高地远,何时才能和他再相见,一个讨口水喝的路人,还会记得你吗?还是忘了他吧。在这割不断理还乱的千愁万绪的煎熬中,绛娘几乎要垮掉了。见多识广的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女儿告诉过他来那个来讨水喝的书生崔护,但世界这么大,到哪里去找崔护呢。家道败落逃难到此的父亲,又当爹又当娘,为了给女儿解愁,就送绛娘去亲戚家住几天。没想到,崔护就在这时出现了,菩萨呀,上帝呀,神啊,主啊,阿拉呀,怎么这么不巧呢,绛娘看着门上的留诗,急得捶首顿足、抓耳挠腮,什么儒雅礼节都抛到脑后。崔护见不到自己,一定以为绛娘搬家了或者出嫁了,以后再也不会来了;崔护突然这时造访,会不会已经考上状元探花来辞行的,他很快就会金榜高中,高官厚禄,妻妾满堂了,想到这儿,绛娘不禁打了个寒战,两眼一黑,一个跟斗就栽倒了地上,不醒人事了。

     崔护这次南城寻访,没见到绛娘,悻悻离去,但心有不死,寻思着绛娘也许是去探亲访友、上坟祭祖、外出旅行?有什么理由认定她已经出嫁了呢?满腹疑虑让崔护吃不下睡不着,煎熬了几天,崔护不死心,就再一次来到南庄。正要举手叩门,忽听到屋内传出苍老的哭泣声:呜呜呜......,我的女儿啊......

      崔护感觉事情不妙,说是迟那是快,一个猛子翻过了篱笆墙,直奔室内,发现老人家正搂着奄奄一息的绛娘在呜呜大哭。崔护的突然造访,让老爷子一个机灵站了起来,他摸拉了一把老泪,苍老的眼神一下子就亮了起来,该抱怨他呢还是该庆幸呢?老爷子呆呆地望着年轻英俊的书生,居然激动地说不出话来。崔护扑腾一下跪倒在绛娘的床前,望了望气若游丝的绛娘,转过脸问老人家:绛娘究竟怎么了?

        老人家哞地一声又哭了起来:都怪你呀,是你害死了我女儿啊!这一年来,她茶不思饭不想,一心只挂念着你,这不,刚从亲戚家回来,看到你门上留的诗,一跟头栽倒就没醒来。

        崔护紧紧握着绛娘的手高声哭诉着:绛娘,您等着我,崔护陪你上路!

       崔护的一声呼唤,居然把绛娘从鬼门关拽了回来,只见绛娘的嘴唇有一丝抽搐,接着,双唇又轻轻地翕合几下,像是要说什么,崔护赶紧趋近,轻轻地揽起绛娘的头,一股温热的鼻息缓缓地涌了出来,在崔护的一阵阵呼唤声中,绛娘渐渐地睁开了眼睛,定睛看了看,正是日思夜想的崔官人,绛娘娇羞地笑了一笑,就顺势靠在了崔护的怀里。

      唐德宗贞元十二,崔护进士及第。崔护骑着高头大马,迎娶了聪慧娴熟、情深意笃、貌若仙子的小娇妻绛娘,喜不自胜;绛娘嫁给了仪表堂堂、儒雅多才、仁义忠厚的年轻书生崔护,乐不思蜀;他们春日诗思行花径,月夜西窗共剪烛。仕途亨通的崔护,公元829年(太和三年)为京兆尹,先后做过御史大夫、岭南节度使。

      崔护和绛娘的桃花缘是一段不老的神话,有情人终成眷属,千百年来让多少代读书人笑逐颜开啊。

 丁小琪随笔(1):名人诗典之《崔护: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柴门题诗地


 丁小琪  2015年10月11日   2019年8月1日再次修改日于南阳桃李居

  参考资料:唐·孟棨《本事诗》 宋·《太平广记》等。


张打油/天兵百万下南阳

     丁小琪 著  林美杉绘


     《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一书中有一篇明代张开先写的《词谑》,记录了张打油的典故。府衙新修了座照壁,粉刷得雪白,第二天升堂时,突然发现照壁上被人写上几行诗:

       六出飘飘降九霄,

      街前街后尽琼瑶。

      有朝一日天晴了,

      使扫帚的使扫帚,使锹的使锹。


      知府大怒:谁这么大胆,竟敢污了我的照壁!

     随从们众口一声:一定是张打油。

     传他来!

      张打油被大家簇拥着走过来,一听此事,忙辩解道:我虽不才,但平素颇懂诗道,岂能如此乱写,此诗不是我的格局,不信你再出个题我来写。

     当时,南阳被安禄山的叛军围困,知府大人就以此命题,让张打油作诗。张打油出口成章:

        天兵百万下南阳,

        也无援兵也无粮。

       知府大人一听脱口叫好:有气势,照壁上的诗不是你的风格,继续。

       有朝一日城破了,

       哭爹的哭爹,哭娘的哭娘。

      众人哄地一声大笑起来,和照壁上的诗如出一辙。

      传说张打油是唐朝中期南阳向城(今南召县) 人,祖传打油谋生。张家三兄弟,张打油排行老大。人们习惯以家族的行当称呼其名,比如:王裁缝、李铁匠等等,张打油是张家长子,理所当然叫张打油。

      张打油的诗自成一体:打油诗。他经常和民间歌手、说书人在一起切磋,他的打油诗汲取了民俗俚语的语言精华,节奏类似于今天的三句半。所谓打油诗,就是没有诗意没有内涵的下里巴诗,和阳春白雪的高逼格诗不可同日而语,但张打油的代表作《咏雪》也是很耐品味的:

      江山一笼统,

      井口一窟窿。

      黄狗身上白,

      白狗身上肿。

      说是咏雪,通篇没有一个雪字,居然也描绘出一派盛阔的雪景。天地对井口,一笼统对黑窟窿,雪野中安静的景致,和飞雪中跑动的黄狗白狗,对比呼应,把雪景写活了。这首诗还被引用进大学教科书《文学理论要略》中。

      唐朝真是个了不起的朝代,有案可查的诗歌就有五万首,李白杜甫的辉煌自不必说,单说一个打油出身的粗人张打油,就能出口成章,自成一体,流传百代,成为俚语诗的翘楚。

 

      丁小琪2017年8月28日桃李居


鲁义妇义举退齐兵

    丁小琪 著  林美杉绘

       在南阳汉画馆,有一块重量级的汉代画像石《鲁义妇》,长127厘米,宽73厘米,上下两层构图,刻画出一支行进中的庞大队伍蜿蜒前行,将士们坐着战车或骑着战马,在队伍最前端,有一士兵一手拉着一悲痛欲绝的女子,一手牵着一幼童,拉拉扯扯的在争执中,一位执笏士兵正拦着车驾欲禀报实情。究竟发生了什么?

南阳汉画馆藏汉代画像石《鲁义妇》拓片     

     汉代画像石每一幅画面都有一个典故,每一个典故都有出处。

    据汉代刘向的《烈女传 · 鲁义妇》记载:“齐军攻打鲁,义姑有节,见军走山,弃子抱侄。”这块画像石《鲁义妇》所讲的就是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民妇弃子救侄的动人故事:

      鲁义姑姊者,鲁野之妇人也。周齐攻鲁至郊,见一妇人,携一子,抱一子,众逐之。乃弃抱者,与携者奔。众追问之,曰:携者兄之子,弃者己子也。不能两存,宁弃己子耳。齐将曰:兄子与己子孰亲?曰:己之子,私爱也;兄之子,公义也。子虽痛乎,独谓义何。齐将按兵而止,曰:鲁之妇人,尚知行义,其可伐乎?遂返。己子亦全。鲁侯闻之,赐以束帛,号曰义姑姊。
     鲁义妇本是鲁国民间的一位普通小女子,见齐军打来,抱子携侄匆匆逃难,遭遇齐军,见二子不能保全,鲁义妇干脆丢下怀中的亲子,抱起牵着的侄子快速逃命。齐将高喊:再不停下就用箭射杀!鲁义妇只好停了下来,齐兵上前拉住了鲁义妇,让她解释一下,究竟为什么丢下怀中幼子,而抱起手牵的大孩逃命,难道幼子不是亲生的?鲁义妇哭诉道:幼子是亲子,大孩是侄子,受兄嫂子托付照看的,势不两全时,宁舍己子以存侄子。

       齐将听了很受感动,于是按兵不动,禀报齐君:鲁国虽已攻破,但见鲁国一普通民妇竟有如此之仁义,更何况那些知书达理的王公大臣呢。这样的仁义之国不打也罢,我们还是收兵吧!

       齐君允之。齐军遂撤。

       齐国国君还赐予“鲁义妇”丝绸百匹,并赐号“义姑姊”。

      无独有偶,圣经故事中,有一段亚伯拉罕和上帝耶和华的对话:

 亚伯拉罕:假如索多玛城有五十个义人,你就不灭它了?

 耶和华:假如索多玛城有五十个义人,我就饶恕那里的众人。

亚伯拉罕:假如索多玛城有四十个义人,你灭它吗?

耶和华:假如索多玛城有四十个义人,我就饶恕那座城。

亚伯拉罕:假如索多玛城有三十个义人,你就不灭它吗?

耶和华:假如索多玛城有三十个义人,我就不灭那座城。

亚伯拉罕:假如索多玛城有二十个义人,你也不灭它了?

耶和华:假如那城有二十个义人,我也饶恕那里的众人。

亚伯拉罕:假如索多玛城有十个义人,怎么样?

耶和华:假如索多玛城有十个义人,为这十个人的缘故我就不灭那城。

        鲁义妇和圣经的这个故事,都在讲一个“义” 字,义可担当天下。

       据原山东博平县道光十一年(1832年)编撰的县志记载:“鲁义姑祠在城北十五里鹅子岿(即现在的罗屯村)旁,齐伐鲁遇姑于此相传为当年回兵地也”。 鲁西民间,鲁义姑被尊称为“鲁义神姑”、“鲁姑奶奶”,是民众信仰的救苦救难、慈善爱民、法力无边的女神。明崇祯年间,博平知县傅允诚有《鲁义姑祠题壁》:


        在泰山与曲阜之间据说有一座鲁义姑山。鲁义姑的故乡世传为今泰安市宁阳南义村(今南驿)。宋代曾于此创建鲁义姑庙,明代天顺(1457年)年间重修,宁阳学者许彬为撰碑记。明代嘉靖(1522年)年间张文凤又改建义姑庙于宁阳南郭门外(万历《兖州府志》卷二四)。足见历代家乡父老对这位贤妇的敬慕之心。

     鲁义妇的故事在中原大地流传很广,山东河南的等地有很多鲁义姑祠堂庙宇。

    宋代古墓发掘出“鲁义妇”画像砖:

      据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记载, 山东兖州白家店村中有座鲁义姑祠,内铭:“鲁义姑祠,奉祀战国鲁义姑”。

 山东兖州白家店村的鲁义姑祠

      河南滑县王庄镇龙村也有座鲁义姑奶奶庙,至今还流传着鲁义姑舍儿保侄儿的传说。河南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句朴素的话:别人的娃拉不把,自己的娃长一扎。可见鲁义姑的故事已深入人心。

 

滑县王庄镇龙村鲁义姑奶奶庙

       鲁义妇的义举被汉代刘向辑入《列女传》,古本《列国志》辑入《鲁村姑秉义全社稷》,宋金辑入“二十四孝”,元代戏曲家武汉臣辑入元杂剧《弃子全侄鲁义姑》,民国蔡振绅辑入《德育课本》“女德”“二十四义”中,等等。

       鲁义妇的故事成为传统德育的典范,历代都在效法传颂,借此教化民众公而忘私,舍己成人,舍身取义,重义扬德。一个普通村妇竟能在生死关头,抛却“私爱”,“弃子而行义”,此“公义”之举竟阻退齐军的进攻,不仅两子保全,同时保全鲁国全部民众,可见“公义”之重高于天。正所谓得道天助,实乃古今中外颠扑不破的真理。

 


李煜与韩熙载夜宴图

            丁小琪著 林美山绘

      说起南唐后主李煜,很多人就会想起他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如果说南唐后主李煜和著名画作《韩熙载夜宴图》关系甚大,你也许就会感到意外了。事实上,《韩熙载夜宴图》是南唐后主李煜对手握重权的大臣韩熙载心存芥蒂,因而暗地里派画师顾闳中到韩熙载家中监督暗访他的私生活,而绘出的窥私性纪实绘画作品。

      韩熙载,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名臣和文学家,精音律,善书画。祖籍南阳,后搬迁于潍州北海(今潍坊)。年少时曾游学中原嵩山书院。南唐同光四年进士及第。任李后主的兵部尚书等职。

       韩熙载的父亲因故被北宋朝廷所杀,韩熙载自身难保而潜逃江南,投奔南唐,起初他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宠信。后主李煜继位后,北宋王朝严重威胁着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卑躬屈膝地向北宋屈辱求和,另一方面又对北方来的官员百般猜疑陷害,整个南唐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朝不保夕。 李后主对身兼要职的韩熙载更是放心不下,就派画家顾闳中和周文矩夜入韩府打探韩熙载的私生活。在这种地下党般危险恶劣的环境下,聪明的韩熙载故意装出荒淫无度追求奢靡腐败的生活,而对朝政漠不关心的样子,只为打消李后主的猜忌而得以自保。他以声色韬光养晦,每晚夜宴宏开,与宾客纵情豪饮,畅怀戏游。画师顾闳中很实在,以连环长卷的形式,把每晚看到的场景用细腻的工笔记录了下来,韩熙载私家夜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滴水不露地都进入了画面,夜宴图中,四十多个人物动态各异,灵动传神,韵味独到,工丽雅致,表情体貌栩栩如生。顾闳中出色地完成了李后主交给他的重要任务,连他自己也没想到,多年后这幅窥私的长卷画作夜宴图,竟把他推上了著名画家的宝座。

      李后主闻听画家顾闳中和周文矩夜入韩府所了解的实情,再看看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场面画图,唏嘘之余,也只有发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慨叹了。韩熙载彻夜宴饮是为了排解心中的忧愤。他的满怀忧愤从《韩熙载夜宴图》即可阅尽。

     《韩熙载夜宴图》绢本,宽28.7厘米,长335.5厘米,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噪噪仄仄的琵琶声响起,呜呜咽咽的洞箫声和鸣,拨动江南夜色,韩熙载的夜宴开始了。

    拨弦转轴错杂弹,如泣如诉如梦幻,多少烟雨楼台间,低绮户,照无眠,春江秋月,难抚人心悲寒。

     这时,韩熙载斜坐于榻上,头戴黑色峨冠,慵懒地消受着奢靡的良辰美景,笑迎各路贵客宾朋。有人喜来有人欢,但有谁知道,韩熙载强颜欢笑、装模作样、心有旁骛,只为自保宦海平安。

      皓月当空,波光潋滟,酒樽已满,环佩叮当,雅乐声声,商音阵阵,韩熙载举杯笑迎奸细般的宫廷画师顾闳中和周文矩。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绿袖飞扬,倩影蹁跹,兴致处韩熙载脱衣击鼓助阵,内心的悲喜随着雷动的鼓乐和翩跹舞姿烟消云散。

     夜宴曲终人散,但韩熙载的故事却因李煜的猜忌和顾闳中的私窥而永留人间。

    无论是《鸿门宴》还是《韩熙载夜宴图》亦或是电影《夜宴》,总是和某种阴谋相关,这个带有阴谋色彩的“宴”字,富有玄机,令人回味。


丁小琪2016年11月6日桃李居


 参考资料:《五代十国政治人物》 《南唐世家·韩熙载传》《南唐史》等。

 

                    谢灵运

谢灵运/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丁小琪著 林美山绘

      说起谢灵运,浮现脑海的诗句就是:“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这是中学时倒背如流的李白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

      谢灵运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孙子,曾祖父是谢奕,叔曾祖父是谢安。谢灵运出身江左高门,官宦世家,是东晋谢安谢氏和王羲之王氏两大豪门联姻的后裔,王谢豪门都是簪缨世族,在魏晋时期权倾朝野,手可遮天。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的传世名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王谢”指的就是王羲之谢安两大豪门。谢安曾做过晋代的宰相。王羲之家族魏晋南北朝300年间,出了92位宰相,和多位皇后,是中国历代少有的豪门望族。谢灵运是王羲之的重外孙,他的外婆是王羲之唯一的女儿王孟姜;谢灵运的姑祖母是名垂文史的大才女谢道韫。谢道韫嫁到了王家,做了王羲之的儿媳妇;王羲之的外孙女刘氏嫁到谢家,生下了大文豪谢灵运。

         

                   谢灵运的太外公王羲之

      到了南北朝时期,谢氏家运渐衰,谢灵运的仕途很不顺利。最大的官位做到永嘉太守。 谢灵运是东晋贵胄,袭封康乐公,世称谢康乐。他与陶渊明诗坛双壁,各领风骚。陶渊明看透官场的黑暗,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离职,退隐山林,幽居南山。谢灵运则出任大司马行军参军。刘裕建立南朝宋以后,谢灵运被降为康乐侯。官场失意,只好寄情于永嘉奇旖的山水美景,随心尽性,肆意遨游。江青水碧的楠溪江两岸草木葳蕤,林壑悠然,激流蜿蜒,奔向绿嶂山,在那里谢灵运写下了《登永嘉绿嶂山》:

          澹潋结寒姿,团栾润霜质。

          涧委水屡迷,林迥岩逾密。

         眷西谓初月,顾东疑落日。

       谢灵运任永嘉太守期间,一年写了二十多首山水诗,永嘉县志有典可查的就有《过白岸亭》《夜宿石门》《登永嘉绿嶂山》 《北亭与吏民别》等,成了我国山水诗的鼻祖,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的先河。

      谢灵运虽贵为一方父母官,但他从不坐轿,总是徒步登山,为了登山方便,他自制发明了“谢公屐”,一种带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是去掉后齿,这样始终可以保持一种平衡。他的游山玩水不止是一种乐趣,而是一种神游,他写过这样的句子“微戎无远览,总笄羡升乔”,他羡慕周朝升仙的王子乔。谢灵运的神游还多有奇遇,这为他写出那些绝世的奇诗妙文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素材。

       

           谢公屐

      有一天,谢灵运游宿沐鹤溪山村。晚饭后正在床上拥衾读书,突然响起了咚咚的敲门声,是店家一位妙龄少女来送茶点,只见那姑娘长发齐腰,发系长丝带,谢灵运眼前一亮,想不到这山野小村还有这般美貌水灵的女子,他随口吟诵道:“六尺丝带,三尺缠头三尺挂。”

      那姑娘听罢,眼帘一闪,秀目顾盼了一圈,不卑不亢伶牙俐齿地回敬道:“一床棉被,半床遮身半床空。”

       谢灵运看了看自己坐拥的被衾,噗嗤一声笑了出来,绕到自己身上了,心中却暗自吃惊,山野村姑如此灵动有才,语气有点轻佻,但对平仄仗方整有致,谢灵运想考量一下这姑娘的真实性情,马上又对了一句:“竹本无心,偏生许多枝节。”

      那姑娘听出了弦外音,为避免生出误会给人留下轻佻感,她严肃地对答道:“藕虽多孔,不染半点污泥。”

      谢灵运一听,方知姑娘刚才只是随口应对,并没轻佻之意,于是自我调侃道:“哎,山深林密,教樵夫如何下手?”

        姑娘字词严谨地应答:“呃!水清沙浅,劝渔夫莫费心机!”

       茶水泡好后,姑娘转身离去了。谢灵运目送机智的姑娘,自言自语道:“山高溪小,偏出如此奇女。”

       姑娘站在楼梯上头也不会地应了句:“地僻家穷,莫嫌怠慢贵客。”

      这次奇遇,让谢灵运回味很久。

     第二天,谢灵运来到了沐鹤溪边,远山如黛,溪水碧蓝,柳垂堤岸,袅袅娜娜,谢灵运看到溪边有两个红衣姑娘,唧唧喳喳在溪边浣纱,谢灵运走到跟前,姑娘们突然敛声屏气低头不语,谢灵运试探着问姑娘们:浣纱谁家女,香汗湿新衣。对人默无语,何事作此寂?

      两姑娘笑而不答。

      谢灵运正要再搭话,只见两人迅疾提篮离开了,谢灵运沿溪边追去,来到深潭旁,任他怎么搭讪,姑娘们就是不开口,谢灵运不死心,继续搭讪:我是谢康乐,一箭射双鹤。试问浣纱女,箭从何处落?

     两位姑娘轻声吟道:妾本潭中鲤,偶尔滩头戏。非为世间物,何须觅芳迹?

     话音刚落,只听噗通两声,两人纵身一跃先后跳入碧蓝的潭中,溅起水花一串,谢灵运定睛一看,两尾红鲤鱼,摇头摆尾,逍遥自在地在水中呲呲溜溜游走了。

      谢灵运怅然若失,望着碧水中的一圈圈涟漪流连忘返,为了纪念这次奇遇,他挥毫在岸边的大石头上写下了三个字:“浣纱潭”。

      谢灵运游览过的地方都留有遗迹,如谢公岭、谢公岩、谢公山、康乐岩、康乐庙、谢公庙、浣纱潭等。

       谢灵运是南朝刘宋时期顶级的大诗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天下才共十斗,曹子建占八斗,我自己占一斗,剩下的那一斗,你们大家分吧。”谢灵运的诗歌不仅被当世所敬仰,也是后世历代文人墨客们研读学习的典范。

     公元433年,谢灵运被南朝刘宋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杀害,年仅48岁。

 

 

参考书目:《谢氏家录》《太平御览》《晋书》《谢康乐集》等




王勃/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丁小琪著 林美山绘

      王勃在沛王李贤府上做侍读时,因一篇《檄英王鸡》而被唐高宗李治驱逐出府。后来又因杀一犯罪的官奴而险些丢了性命。王勃的父亲太常博士王福畴也因此遭受株连,被贬为交趾令。这交趾县远在今天的越南河内一带。王勃远道去看望父亲,途经洪州正赶上阎伯舆都督在赣江边滕王阁设的酒宴。王勃即席作了一篇《滕王阁序》,答谢阎都督的盛情款待,在序末附了首凝炼的短诗,概括了序的内容。王勃挥笔成文,酒足饭饱就去江边登船赶路了。

       王勃的这篇骈文平仄得体,对仗规整,韵律和谐,藻饰优美,用典独到,两句一对,齐驱并驾,抑扬顿挫,捭阖自如,真是完美绝品,简直无懈可击。阎都督本意是想让自己的女婿在宴会上出一下风头,提前写好了一篇《滕王阁序》,施展一下文采呢,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众人对王勃的文笔赞不绝口,正欣赏得津津有味,忽然有人发现序诗的结尾句空了一个字:“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 自流。”

       阎都督仰头思忖,莫不是没招待好王大诗人,才留个缺憾吊大家的胃口?这王勃可是京城响当当的大诗人,尤以骈体文见长,此文不能有缺憾。于是,就派衙卫快马加鞭去追王勃,不惜千金也要得到这一字。王勃见到匆忙赶来的衙卫,笑了笑说:伸出手来。就在衙卫的手心里比划了几下,并嘱咐道,攥紧拳头别松开,见了阎都督再打开给他看。阎都督看了看衙卫的手,空空的,什么也没有。这王勃是不是自恃才高有意戏弄本都督呢,唵?众人跃跃欲试,想填上这一字之空,有人填“独”,有人填“船”,有人填“水”,百般猜测都不合阎都督之意,“独”字太浅,“船”字太俗,“水”字太白。踌躇郁闷良久,阎都督忽然灵机一动,那王大诗人究竟什么意思呢,空空的,什么也没有写,莫非一“空”字不成?他这么一说,众人豁然,非“空”莫属了,就顺手填上了:槛外长江空自流。果然天衣无缝。好一个“空”字了得,妙用一字,满文生辉。如此这般让人眼睛一亮回味无穷的点睛之笔,还有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这“敲”“绿”“弄”都是千古绝妙之笔。王勃的《滕王阁序》因一个“空”字留下悬念而传为佳话,这篇骈体文成了王勃的扛鼎之作。

       话说这滕王阁,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所建,李元婴食禄滕州而称滕王,滕王自小娇生惯养,骄奢淫逸,挥霍无度,所到之处,都要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建造亭台楼阁,山东滕州、四川隆州都建有滕王阁,但早已湮没在岁月沧海,唯独洪州的滕王阁因王勃的《滕王阁序》而声名大作,名扬天下。

滕王李元婴

       王勃诗文俱佳,承接齐梁之风而能推陈出新,对当朝盛行的“争构纤微,竞为雕刻、骨气都尽,刚健不闻”的上官体诗风也颇有微词,王勃“思革其弊,用光志业”,开创了“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的夯实有风骨的实用文风。他的诗文意境浩阔辽远,格律精密工整,有力地扭转了齐梁颓靡之风,有效地承袭了建安风骨,开启了唐诗先河。

      王勃不愧为唐初四杰之首。从他的不朽诗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能看出他在承袭和创新上的功力。历史是一座无人看管的露天大煤矿,只要肯去开采,总能挖到一筐好煤。孔子的《论语》里有“四海之内皆兄弟”,曹植的《赠白马王彪》里有“丈夫志四海,万里尤比邻。”这些虽然都是传世名句,但皆不如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得凝练精巧,朗朗上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成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杰作,妇孺皆知,世世代代相传: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这次南行,成就了《滕王阁序》这篇千古名作,但却踏上了一条不归路。在从海南渡海去交趾的途中溺水惊悸而亡。年仅27岁。

 

参考资料:

《唐摭言》《唐才子传》《旧唐书》杨炯的《王勃集序》等。


丁小琪2017年3月19日桃李居

           


作者简介:丁小琪, 女,原名曹华,南阳人。从事教育工作。著名网络诗人。入选“1917—2016影响中国百年百位新锐诗人”。有数百首诗文被多家报刊杂志转发。出版有诗集《花儿开在月光下》,博客中国全国众筹成功的“名人堂”系列丁小琪诗集《爱情伸长了手》由上海文汇出版社出版。

  丁小琪200多篇文化随笔整理成集《金诗银典》寻求出版。 


 





 附:黄景春对“许阿瞿画像石”镇墓文的释译:

 (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惟汉建宁,号政三年,三月戊午。甲寅中旬,痛哉可哀,许阿瞿身,年甫五岁,去离世荣。遂就长夜,不见日星,神灵独处,下归窈冥。永与家绝,岂复望颜。谒见先祖,念子营营,三增仗火,皆往吊亲。瞿不识之,啼泣东西,久乃随逐,当时复迁。父之与母,感□□□,□□五月,不□晚甘。羸劣瘦□,投财连篇,冀子长哉,□□□□。□□□此,□□土尘,立起□妇,以快往人。

 

这段文字的前四句介绍了许阿瞿亡故和下葬的时间。建宁三年的三月为丁酉朔,戊午是二十二日,应是下葬时间;甲寅是该月十八日,应是许阿瞿亡故的时间。接下来“痛哉可哀”等四句叙述家属的心情,表达对许阿瞿年仅五岁就辞别人世的哀痛。“遂就长夜”等四句说许阿瞿死后独自归于幽冥之地。“永与家绝,岂复望颜”两句,是东汉镇墓文中常见的分别死生之语,是说许阿瞿死后,与阳间的家庭永远断绝关系,不期望看到他再返回阳间。“谒见先祖”等四句,是设想许阿瞿独自一人来到阴间,惶惶然拜见列祖列宗,而阳间的亲人多次增加“仗火”,凭吊逝去的亲人。这里“仗火”当指祭奠死者的焚化之物,犹今之“纸扎”之类。“瞿不识之”等四句,是进一步设想许阿瞿在阴间,因不认识列祖列宗而啼泣不止,来往奔走,过了很久才跟随在先人身后,当时上升为神灵。此句中的“迁”,绝不是迁葬的意思⑦,而当释作“上升”,即死者亡灵升到天上。接下来四句,残缺六字,语句难以通读,推测语意大概是父母悲伤,夜不能寐。“羸劣瘦□”等四句,也残缺五字,其中第四句全残,前三句的意思大致可知:许阿瞿身体瘦弱,父母为安葬和祭奠他,花费很多财物,希望他在阴间继续成长,长大成人。最后四句残缺六字,其中前两句残缺五字,语意已不可知,其中第三句“立起□妇”一句,应是为许阿瞿举办了冥婚,给他配了新妇;最后一句“往人”就是死者,也就是许阿瞿,“以快往人”是说举办冥婚是为了让死者得到快乐。汉魏时期流行冥婚,以前曾发现过为夭殇者举办冥婚内容的文字。这里许阿瞿也是夭殇者,他去世以后父母的哀痛之情,在题记中多次表露出来,“立起□妇”虽残去一字,为许阿瞿配冥妇之意甚明。将画像石上的图画、题记对照起来,笔者认为许阿瞿身后作执扇服侍状的女子,或许就是他的冥妇。整个图画体现了题记中“以快往人”的用意。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