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篆入隶《石门颂》
2023-03-22 21:40:53
  • 0
  • 1
  • 9

                 
丁小琪|文 
       陕西汉中市以北的褒谷中,有汉魏摩崖石刻百余品,分布在褒谷石门内外,与褒斜古栈道和古石门隧道融为一体,在深涧绝壁上浑然天成一部巨型的石刻历史巨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国家兴建拦截褒水大坝,将这些珍贵的摩崖文物凿刻下来,搬迁陈列在汉中博物馆中。在这百余品汉魏摩崖石刻中,《石门十三品》最为出类拔萃,而《石门颂》又是《石门十三品》中的精粹。

       
《石门颂》石刻

       古人纪事颂德,或镂于金或刻于石,以求传颂千秋,垂范万世。

     《石门颂》全称《故司隶校尉健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是汉中太守王升为汉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撰写的颂文,东汉建和二年镌刻于褒斜谷之石门崖壁上。王升和杨孟文同是四川健为武阳人(今成都以南),所以称“健为杨君”,杨君是对杨孟文的尊称,“故”,已经去世。杨孟文刚直不阿,鉴于子午道的艰险,遂怀忠国忧民之心,数次向朝廷上奏请求修复褒斜道,曾遭到那些占据高位不理正事的官员们的阻挠和驳斥,而杨孟文据理力争,终于博得多数官员的赞同,年幼的顺帝刘宝采纳了杨孟文的建议,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道。褒斜道的再度重修,仰赖于杨孟文的良苦用心和不懈努力。《石门颂》就是汉中太守王升为已经去世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撰写的颂文。

       

      褒斜道横穿秦岭,是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塞,古称褒斜栈道。由于地势险峻,开凿困难,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曹操在这里留下了“衮雪”;更有书中仙品——王远的《石门铭》等等。

        
 曹操书写的“衮雪”

    
 石门铭局部     

    《石门颂》原刻为竖幅长方形,题额高54厘米,宽35厘米,两行十字;碑体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22行,行30或31字,共655字。书体皆为汉隶。《石门颂》素为历代名家所赏识,北魏郦道元,宋代欧阳修、赵明诚、洪适,清代王昶、冯云鹏等诸家,皆曾对此摩崖做过考释。

               

        《石门颂》拓片

   《石门颂》究竟有何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而吸引无数的古贤大咖频繁光顾?

     看一下清代张祖翼为此碑所题的跋:“然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力弱者不能学。”临写《石门颂》是需要这一种大气磅礴的。

      再看看书法大咖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的评说:“《沈府君》、《杨孟文》,隶中之草也。”足见《石门颂》的豪放率真,可谓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典范。

    《石门颂》文字出篆入隶,朴厚敦实,结构紧密,最后落笔处常常写得浑圆苍劲,承袭了西汉简、帛的风习,与横向的开张之势起到呼应平衡的作用,使整个字显得上紧下松,颇有欲擒故纵之势,这是《石门颂》的独到之处。书风豪放不羁,无拘无束,随心随性,竟然出其不意地浑然天成,毫无做作之感。《石门颂》既是东汉隶属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典范,把方笔和圆笔巧妙地融和一体,综合成一种特殊的篆隶笔法。起笔时以毫端逆锋,含蓄精蕴,中间运笔遒劲沉着,肃穆敦厚,收笔时复以回锋,圆润流畅,笔法古厚含蓄,富有弹性,捻笔绞笔兼用的匠心独运,在处理雁尾波法时,运用稍粗的波笔,稍向上弯弯的圆浑笔顺,巧中藏拙,巧多于拙。

    《石门颂》真正体现出“大道至简”,巧中藏拙,拙中藏智,被后人视为不朽的艺术珍品。

            丁小琪2023年3月22-23日  于南阳桃李居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