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琪随笔《金诗银典》之六
2018-08-08 21:56:44
  • 0
  • 0
  • 9

6.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丁小琪/文

     陶渊明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中说:陶渊明是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嘉的外孙,而孟嘉是陶侃的女婿。孟嘉的四女儿又嫁给了陶氏高门陶回的嫡系孙陶逸,生下陶渊明。也就是说,陶渊明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嫡系曾外孙,是东晋大司马陶回的嫡系曾孙。陶渊明里里外外都是陶家的孙子。陶家是簪缨世族,陶渊明的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父亲陶逸曾任安城太守。所以,尽管陶渊明归隐山林,采菊东篱下,依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庶门寒士。

      江东陶氏名人辈出,陶谦、陶侃、陶回、陶渊明、陶弘景、陶安个个都是响当当的大人物。据《九江府志》《宜丰县志》记载:陶渊明“始字宜丰,后徙柴桑。”浔阳柴桑即今江西省九江。陶氏家族世代为官,客居柴桑,久居成故乡。 陶渊明的墓至今还完好无损地保存在九江县和星子县交界处的面阳山脚下,墓碑由一大二小共三块碑石组成,正中楷书:“晋征土陶公靖节先生之墓”,左刻是墓志,右刻是《归去来兮辞》,是清朝乾隆元年陶姓子孙所立。这里大概就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地方。

       陶渊明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从他出仕时的“猛志逸四海”,到他退隐时的“性本爱丘山”,从二十九岁“高龄”出仕为官,到四十一岁解甲归田,陶渊明的仕途究竟经受了怎样的磨难?

       陶渊明的父亲陶逸曾任安城太守,在他九岁时就去世了,他与母亲、妹妹三人寄居外祖父孟嘉家。生活在破落仕宦家庭,又适逢朝代更始频繁的“东晋十六国”战乱,童年的陶渊明经历了很多生活的磨难,好在还有个有本事的外祖父孟嘉罩着他,他在《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这样描写外祖父:“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外祖父对他的影响极大,陶渊明颇得外祖父遗风,嗜酒如命,忘怀得意,傍若无人;外祖父家的书香之气也熏染了他,他从小就读《老子》《庄子》、读儒家的《六经》、读文史,也读神话之类的“异书”。外祖父的言传身教,家庭的浸染,经书的默化,儒道的熏陶,造就了陶渊明“猛志逸四海”济世救苍生的雄心壮志。

      但是,他所处的东晋南北朝时代,正是是门阀贵族极端垄断的时代,破落的仕宦子弟,没有靠山,没有人脉,就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的,他循规蹈矩洁身自好的品性,和官场昏暗糜烂之风格格不入,就如一股清流汇入了滔滔滚滚的污水中,不愿同流合污也没有退路。理想和实现的碰撞,光明与黑暗的对抗,让夹缝中挣扎的陶渊明苦不堪言,满怀的抱负难以施展。

      

     陶渊明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等职。最后一任做的是彭泽县令,到任的第八十一天,浔阳郡督邮刘云来检查公务,县吏告诉陶渊明:穿戴整齐备好礼品,当束带迎之,刘督邮凶狠贪婪喜好强索贿赂,弄不好就要被他栽赃陷害,丢了乌纱帽。陶渊明一听顿时火冒三丈: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低声下气去殷勤贿赂这等小人?!说完,就挂冠而去,辞职归乡了。

      绝望中有了“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沉思,失落中有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怀,视仕宦之途为樊笼的陶渊明,41岁时辞职归隐,抛却尘杂,返归自然。

      就像滕王阁之于王勃、鹳雀楼之于王之涣、赤壁之于苏东坡……桃花源因陶渊明而闻名天下。“景不自类,因人而彰”“地不自胜,惟人则名” 。他和夫人翟氏志同道合、安贫乐穷、琴瑟和鸣、男耕女织,“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极尽享受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生活,沉浸在《桃花源记》所构架的理想图景中:没有管束,没有羁绊,没有战争,没有灾难,祥和宁静,淡泊自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真是人间仙境,人人向往的理想国。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其实,东晋时期,陶渊明的理想国并不是纸上蓝图,而且比较容易实现的。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南逃建康,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但他当时手里一没有大军,二没有钱粮,三没有人才,所以只好与门阀贵族联手“共天下”, 东晋皇室在立国的100多年中,一直没有自己的军队和赋税系统,没有军队,没有钱,徒有帝王虚名,所以一直遭受门阀士族势力的掣肘,在这样的混乱无序的政治环境下,给老百姓留下了相对宽松的生存空间,想开辟“世外桃源”,弄几亩耕读的山林闲地,享受一下自给自足的“自由乐土”几乎是手到擒来的事。

     

      西汉末至东晋初,中原战乱频繁,世家豪族席卷南逃,在江南疯狂圈地,建立新庄园,中原百姓则结伙成群,逃进南方的深山老林占山为王。据史料记载,东汉末“人口锐减”,不是死亡了,而是南逃了。逃到哪里了?逃到巴蜀、荆襄、武夷、湘南、鄂西一带的山里,发展成了后来的诸如客家土楼、桃花源之类的著名村落聚集地 ,在这些闭塞、险要的山林深处开辟出来的新居地,山高皇帝远的,人们过上了随心所欲的农耕渔猎的田园生活。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记录的生活情景,不是虚幻的空中楼阁,而是真实的生活写照,正是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生活缩影。

      陶渊明嗜酒如命,朋友来了有好酒,无论贵贱,必与同饮,每饮必醉,醉了便对客人说:“我醉欲眠卿可去。”

      义熙四年,陶渊明家失了大火,家中房产财物被烧了个精光,只得借居在一条船上,贫苦潦倒的陶渊明,如逢丰收,还要“欢会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如遇灾荒年,则“夏日抱长饥,寒夜列被眠”。陶渊明毕竟不是稼穑的高手,“开荒南野际”的辛勤也未能使他过上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从诗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来看,陶渊明做得很辛苦,不善农耕,所以才有这样的惨状:“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长饥。菽麦实所羡,孰敢慕甘肥!”

      有人劝陶渊明再度出仕南朝刘宋,贫病交加的陶渊明,宁愿穷困潦倒,也决不再涉足官场。他固守寒庐,恬静自得,守拙抱朴,寄意田园,决不再为五斗米折腰了。

      当他写下《拟挽三》“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的两个月之后,就病逝了。享年六十三岁。那一年是南朝宋文帝元嘉427年。

     南朝梁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爱不释手。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人专集,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李白传承陶渊明的衣钵,写下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苏东坡说:“陶渊明作诗不多,就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

    元代诗人元好问《论诗绝句》之四写下了:“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

      明代诗人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渊明托旨冲淡,其造语有极工者,乃大人思来,琢之使无痕迹耳。”

     鲁迅称陶渊明为中国文学史上“头等人物”: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陶渊明备受历代文学大家的追捧,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之高无人能伯仲。作为中国第一位归隐的田园诗人,陶渊明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诗,因生命的自我敞亮而通透洁净、空明澄澈,无意识地折射出天然本真脱俗之圣光,这是诗人宁静心境的自然外化,是毫无刀凿之痕的天然璞玉,是超脱人间烟尘的诗歌经史:

           饮酒·结庐在人境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丁小琪写于2018年8月8日  2019年10月10日自改桃李居

参考资料:

           《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 、施长斌的《陶渊明研究》

            何承林《桃花源记》解读  、爱乐洪哥《桃花源的另类解读》等

 

   

 丁小琪, 女,原名曹华,南阳人。从事教育工作。中国当代著名网络诗人。博客中国专栏作家。入选博客中国举办的“1917—2016影响中国百年百位诗人评选”百位新锐诗人。出版有诗集《花儿开在月光下》、爱情伸长了手》。文化随笔《金诗银典》即将出版。  

      丁小琪的诗歌沉稳而自醒,干净明晰,直接而又充满暗示,诗人的智慧和意义的消解在她的诗歌中同时呈现,散发着狡黠和叛逆的气息,微言大义,使人的触觉变得尖锐而敏感,哀而不伤,乐而不淫,像平静湍急的暗流,充满阅读的快感,她口语式的陈述,犀利、诙谐、幽默、让人读来忍俊不止,时常会捧腹大笑,丁小琪的诗歌彰显着强烈的后现代时尚感。”

     丁小琪先后师从中央乐团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李展和中央音乐学院吴天球、郭淑珍教授学习意大利美声唱法。后师从画家董建、张若平、李宝玉、尹先敦等大师学习书法和中国画技法。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