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小琪《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2018-03-12 11:19:26
  • 0
  • 0
  • 17


丁小琪文化随笔《金诗银典》之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轼任湖州知州时,有一天,突然来了几个朝廷大员,五花大绑把他押回了京城,苏轼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没回过神来,就已经被莫须有的罪名投进了御史台。严刑逼供中,断断续续地悟出了一些缘由,原来,他在杭州任职时写的那些小诗,有“毁谤朝廷”之嫌,官场群小以此为借口,制造了这场特大的文字狱——“乌台诗案”,欲置他于死地。“乌台”即御史台,因署内遍植乌黑的柏树,柏树上又栖息着黑乌鸦,故称“乌台”。

      苏轼是当时的文坛的领袖,在社会上影响力极大, 他对王安石的新法颇有微词,王安石每推动一步新法,他都要写诗文讥讽。他的反对之声肆意流传,对王安石新政的推行极为不利。 

       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称苏轼移知湖州的上表中,用暗语讥讽朝政。并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的只言片语断章取义,以谤讪朝廷、讥讽新政、诽谤皇帝的罪名欲逮捕苏轼,并列举出苏轼的《杭州纪事诗》“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诸如:“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苏轼本自责说兴修水利的这项措施不当,没能把书读通,无法帮助皇帝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圣人。苏轼在湖州看到了地方豪强官吏的横行霸道,很不满意,写了一些讽刺诗。没想到这些诗传到京城,被断章取义,构陷苏轼。

       御史李定曾也列举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

      沈括也出来告密,说苏轼诗作有讥讽朝政之意。

      章敦等人更以苏轼的诗“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蜇龙知。”为证,指认该诗隐刺皇帝:“皇帝如飞龙在天,苏轼却要向九泉之下寻蜇龙,不臣莫过于此!”指控苏轼的“大逆不道”。

      真是墙倒众人推。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总之,这帮官场群小是要把苏轼逼上绝路,置他于死地而后快,认定他讥讽皇上和宰相大臣,罪大恶极,必处极刑。在宋神宗的默许下,1079年7月,苏轼被抓进乌台。这个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受审。苏轼担心连累家人亲友,途经扬州和太湖时,跳水自杀未遂。在御史台监狱一关就是4个月,遭到通宵达旦的严刑逼供、侮辱摧残。每天被逼着交代他写诗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用意。御史台辑集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统计出影射的人物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此案株连了苏轼的九位亲友。一百多首诗的大案因沈括的告密而震惊朝野。

      宋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宋太祖早有遗训: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当时已经辞官的王安石得知苏东坡身陷囹圄生死未卜,他不计前嫌,挺身而出为苏东坡说情,上书宋神宗:“怎么能够在大宋王朝的太平盛世而斩杀文人呢?”宋神宗顾及太祖的遗训和王安石的劝诫,才赦免苏轼一死,将其贬到黄州。

       苏轼到黄州明为贬官,实为流放,日子穷得过不下去。 他在东边半山坡上整理出一块坡地,盖了间小屋,自取绰号东坡居士。从此人们就开始叫他苏东坡。原来的老朋旧交都避而远之,成群的侍妾都悄然离去,只有王闰之和朝云陪他去了黄州。东坡归隐乡野,心灰意冷,与世无争,披蓑戴笠,晴耕雨读,自得其乐地过上禅意十足的居士生活。这也许是一个文人最好的修行,一无所有,无所谓得失,无欲则刚,身心淡定,情怀释然,灵魂澄澈,怡然自得。爱妾朝云用当地廉价的肥猪肉微火细炖,出锅后,酱红色的五花肉,一层肥一层瘦,切得方方正正,刷上糖稀,明亮通透,香嫩綿软,入口即化,这就是后来流传已久的东坡肉。  苏东坡黄州谛居成了他一生的创作高峰期,在这里他写下了千古不朽的《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睛。

      那是宋神宗五年的一个春天,苏东坡贬到黄州的第三个年头,故人马远卿看苏东坡生活非常拮据,就替他向官府请得垄岗棘地数十亩,让他耕种养家,看地回来的路上,适逢大雨,大家被淋得像落汤鸡似的,苏东坡却从容不迫地昂然前行。一场春雨,在常人眼里稀松冰凉,但在苏东坡的心里却波澜暗涌、心绪难平,一吟而就这首千古绝唱:“一蓑烟雨任平生”,胸襟旷达,坦然淡定,宠辱不惊,气度高冷,气势奔放,凸显出一个伟大诗人身处逆境时淡定自若的豪迈情怀。

       苏东坡和王安石生活在一个时代。他俩就像光芒太强的两个太阳,同时悬在大宋的天空上。王安石被宋神宗重用,踌躇满志推行新法,他手段强硬顽如铁石,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为政严苛,睚眦必报,他大肆砍刷敌对铲除异己。初出茅庐的苏东坡也锋芒犀利,他们针尖对麦芒,互不相让。苏东坡得知恩师欧阳修因与王安石意见相左而被排挤离京,心里很不个滋味。在返京途中苏东坡亲眼目睹了王安石的新法对贫民百姓的损害,他对王安石的变法更加不满,他随即上书神宗皇帝要求撤了王安石的职。结果,苏东坡遭遇了同欧阳修一样的命运,苏东坡不得不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1086年,司马光被宋哲宗器重封为丞相,司马光把苏东坡从杭州召回京城提拔重用。以司马光为首的新兴势力开始强力打压王安石的改新派,把王安石的新法全盘否定了。苏东坡突然意识到“司马光党”比“王安石党”也好不到那儿去,不敢恭维,简直是一丘之貉,都是极端的利己主义者,急功近利,只顾及他们小集团的利益,从不顾及天下苍生之死活。于是苏东坡又上书弹劾司马光。苏东坡既不容新党,也不屑旧党,既得罪了司马光,又得罪了王安石。这样一来,司马光挤兑他,王安石也排斥他。苏东坡在新党旧派的双重排挤下,四面楚歌,举步维艰,他只好知趣地再次自求外调,回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市长。

     苏东坡仕途不堪、命运多舛、数度遭贬的谜底水落石出:为人不善圆通,为官不知进退,锋芒太犀利,树敌太多,结果遭遇墙倒众人推的恶果。苏东坡胸怀“为官达济天下”的政治抱负,在这样的处境下,一切梦想都成了泡影。

      仕途搞砸了,没关系,还有诗和远方。在通往远方的诗路上,苏东坡有三位举案齐眉红袖添香的斑竹姐妹,使苦涩的日子平添了无数馨香和芬芳,成了他一生最绵长的回味。

        眉州岷江畔有座苍青葱郁的中岩山,几线泉水环绕而来,凝聚成一泓深潭,潭畔石壁百仞,立而微俯,水出岩下,莫知深浅。潭水深蓝澄碧,清凉甘冽,俯身水边一击掌,鱼群就蜂拥而至,围拢过来。再抬眼瞭望岩壁,刻着遒劲娟秀的三个字“唤鱼池”。当年,蜀地进士王方就在中岩山办书院,经常召集乡贤名士来此诗酒雅集,有一天,他突发奇想,司令大家为这泓深潭题名,苏洵当时也把少年苏东坡送到中岩山读书,翩翩少年才思敏捷,技压群雄,以“唤鱼池”胜出,并题写在了岩壁上。王方颇赏识苏东坡的才情,就把娇女王弗许配给了苏东坡,苏东坡和王弗在“唤鱼池”边击掌唤鱼定下终身。

       生于进士之家的王弗精通诗文,知书达理,聪慧睿智,善解人意,苏东坡读书时,她一直陪伴在左右,有遗忘处,她总会及时提醒,东坡背不下的章节她都能倒背如流,令苏东坡刮目相看;有客来访时,王弗总是躲在屏风后,从来人的言谈话语中就能识别来者的品质、格局和动机,帮助丈夫鉴别过滤人际关系,从不失手。这就是“屏后听语”的典故。

      王弗相夫教子,是个不可多得的贤内助。但情深不寿,好景不常,王弗27岁就病逝京都。苏洵嘱咐苏轼,将贤媳葬回蜀地婆母墓旁,第二年,苏洵也病逝京都,苏轼和苏辙扶灵柩把他们一起葬回了四川。王弗十六岁嫁给苏轼,两人相爱相守十年,儿子苏迈刚六岁,情深正浓时,王弗就撒手人寰。苏东坡陷入极度悲痛中。


小轩窗,正梳妆

       三年后,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续弦嫁给苏东坡。在山东密州的一个深夜,苏东坡突然梦见了爱妻王弗,悲戚难耐,泪眼婆娑,他用撼人心魄的笔触,白描出十年生死离别的哀恋情伤、别愁离绪,悲痛之情溢满诗行,声声泣泪,字字滴血,这首《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开创了诗词悼亡的先河: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上阙写实,思念切切,悲凄无助,哀婉苍凉,抒写对亡妻深切的思念;下阙写虚,重现梦境,亦真亦幻,痛彻心扉,抒写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虚实结合,字字刀镂斧凿,句句落地有声,把悲伤推向了高潮。

       苏东坡的第二任妻子王闰之,陪着他度过了“乌台诗案”和流放黄州最艰难的岁月。为他生下了苏迨、苏过二子。苏东坡因诗入狱,王闰之担心这些诗文再惹出什么麻烦,就一把火烧掉了东坡的诗稿,这是中国诗坛的最大憾事,苏东坡的很多好诗词我们都无法读到了。王闰之虽不如王弗灵秀聪慧,但也是个非常出色的妻子,她给予苏东坡的是一个着着实实的可以遮风挡雨又温暖舒适的家,她性格温顺,知足惜福,贤惠宽厚,颇有主见。一天,院里的梅花开了,王闰之对苏轼说:春月胜似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邀朋友来梅树下饮酒吧。苏东坡被她的话激惊得双眸一亮,兴奋地说:啊,你居然也能作诗了?王闰之的脸唰地一下红了。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日日守着大诗人,不会做诗也会吟。王闰之几句诗意的话,让苏东坡灵感大发,当即写下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王闰之塑像

      王闰之陪伴苏东坡25年,46岁就去世了。王闰之三周年忌日,苏东坡和朝云在惠州一起买鱼为她放生,还写下那首著名的《蝶恋花》纪念她:

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 
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 
天公为下曼陀雨! 

     诗中的“三个明珠 ”指的是东坡的三个儿子苏迈、苏迨、苏过。
     苏东坡生命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女人,那就是朝云。

    孔凡礼先生《苏轼年谱》之"《燕石斋补》记载:朝云乃名妓,苏轼爱幸之,纳为常侍。"

      王朝云本是杭州名歌妓,聪颖灵秀,能歌善舞。虽浪迹风尘,却清雅高洁。苏东坡被贬为杭州通判,在西湖宴饮时,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歌舞表演,领舞的美人身姿妖娆,仪态万方,东坡看呆了,舞女们卸了妆来陪酒,巧的是,这位绝色美人正好坐在了东坡身旁,她自报家名叫朝云,只见她含羞低眉,娇小可人,衣衫素雅,不施粉黛,清丽淡雅,宛若空谷一株幽兰,清香诱人。东坡黯淡的心忽然被点亮了。放眼窗外,西湖旖旎,丽阳熙暖,近水粼粼,远山迷蒙,湖山相映,人景和融,一幅立体生动的水墨画啊,苏东坡诗绪飞扬,挥毫写下了: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看似写西湖风光,实乃寄寓了苏东坡初遇朝云的心仪和爱慕。那时,小朝云只有12岁。

       宋神宗熙宁七年九月初,苏东坡接到“移知密州”的诰命,启程前,一个娇美的身影姗姗走来,看似送行,手中却拎着行装,走近一看,是朝云。这个无依无靠的小女孩,仰慕东坡先生的才华,感恩东坡夫妇的善待,珍惜与苏家的缘份,决意追随苏东坡依托终身,她主动归附即将远行的苏东坡。面对心仪已久的小姑娘,东坡暗自欢喜,心花怒放,当即纳她做了常侍。

     朝云冰雪聪明,善解人意。她能随时感知东坡的所思所想,契合他的一举一动,陪伴苏轼23年,成了他朝夕相伴的红颜知己。他们度过了贬谪黄州、常州、惠州一段段艰难漫长的岁月,到了黄州后才由侍女改为侍妾。朝云没有姓氏,苏东坡就冠她“王”姓,沿用前两位夫人的姓氏。王弗在苏东坡的初仕生涯中给予了他最贴切的关怀和帮助;王闰之在东坡的大起大落中,不离不弃给了他一个温暖踏实的家;王朝云给予东坡的是超越肉体欢愉的灵魂之爱,他们的爱才真称得上是的两情相悦、心心相印、心照不宣、心领神会、灵犀相通。

      元丰六年(1083),21岁的王朝云在黄州为东坡生下了一子。东坡给这珍贵的老来子取名苏遯,“遯”即“遁”也,藏匿、逃遁之意,他希望最心爱的小儿子,成为一个藏而不露的人,甚至愚钝一些鲁莽一些更好。并写诗自嘲: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子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由此可见,坎坷的仕途生涯正改变着苏东坡的心性,年轻气盛时的颖慧犀利、锋芒毕露所带来的恶果,让他苦不堪言,他逐渐悟透了人生,学会退缩收敛。但一切都已迟矣。苏东坡从黄州转谛常州途中,漫长的颠簸流离,10个月大的小苏遯在金陵夭亡。随后,苏东坡又被贬到惠州,第三年,35岁的朝云在惠州病故。生命中最爱的三个女人都先他而去了。

惠州“六如亭”

      苏东坡不胜哀伤,亲撰墓志铭,并写下《西江月梅花》《雨中漫步》《悼朝云》等诗词,以寄托对朝云的深情哀思。朝云临终前念着《金刚经》"六如" 偈而逝,祥瑞之兆,朝云下葬后,孤山栖禅寺的老和尚就在朝云墓上建了座“六如亭”,以作纪念。

      不久后的一天, 东坡和米芾一起乘船游览时中暑,因治疗不当,导致病情加重,二十天后病逝常州,时年66岁。遵照东坡遗嘱,苏辙和苏过将其葬在了河南郏县钧台乡上瑞里苏辙的私田,这里地处嵩山南麓,频临许洛古道,这里是苏氏父子三人当年一起进京赶考经过的故道,山势地形酷似家乡的峨眉山,人称小峨眉山。

      苏东坡生前曾在《别子由三首兼别迟》中写道:“先君昔爱洛城居,我今亦过嵩山麓。水南卜筑吾岂敢,试向伊川买修竹。又闻缑山好泉眼,傍市穿林泻冰玉。遥想茅轩照水开,两翁相对清如鹄。”表达了对小峨眉山这块土地的向往之情。

       十一年后,苏辙病逝也葬于此。

       中国文学几乎成了诗人的流放史。苏东坡的一生风雨飘摇,陷入党争之祸的苏东坡被贬谪流放次数最多,翻遍整个文学史,没有比他贬谪流放次数更多的了,他贬谪流放的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扬州、定州、黄州、登州、惠州、儋州……等等,如今都成了著名的景点。

     元朝至正年间的郏县令杨允,在苏轼和苏辙两坟之间为苏洵置以衣冠冢,史称“三苏坟”,坟地种植了500棵苍青葱郁的柏树,奇怪的是,这些柏树像一群思乡的人,都伸着头苦苦仰望着西南故乡川蜀的方向。

        丁小琪2018年3月12日桃李居

参考资料 :孔凡礼《苏轼年谱》、多种版本的《苏东坡传》、郏县三苏坟资料汇编等。

 

      丁小琪, 女,原名曹华,南阳人。从事教育工作。网络诗人。博客中国专栏作家。入选博客中国举办的“1917—2016影响中国百年百位诗人评选”百位新锐诗人。出版有诗集《花儿开在月光下》、《爱情伸长了手》等。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