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三国志》也谈《汉晋春秋》
2019-10-15 17:35:58
  • 0
  • 0
  • 21

 

        丁小琪  /文

序言: 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地在河南南阳,“草庐对”是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和刘备的一段对话,当然也发生在南阳。 你再没有文化,也不能把这事掰成两半让它同时发生在两个地方吧?历史毕竟是历史,不是花钱就能搞定的。任何篡改诸葛亮躬耕地的行为都有可能涉嫌行贿受贿贪污腐败!

       东晋时襄阳的史学家写了一本《汉晋春秋》,和国家正史《三国志》所持的正统观念截然不同。《三国志》是以汉、魏、晋为作为正统历史脉络传承下来的,而《汉晋春秋》是以汉、晋为正统历史脉络来写的,把曹魏的历史地位给淡化了。历史的真实性不能因个人的好恶而删减淡化忽略,毕竟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是谁也改变不了的史实,立足蜀汉晋,否定汉魏晋,淡化了曹魏的存在,让三国这段特殊的历史因曹魏的淡化而不完整了 ,没有曹魏何谈三国?毕竟曹魏在三国的分量也很重,是三国鼎立时期很重要的一方政权,更何况人家曹魏挟天子以令诸侯,手中紧紧地把持住汉献帝呢。

南阳卧龙岗古代碑刻

      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汉晋春秋》的史学观点有局限性和个人主观性,没有纵观三国历史发展的全局,仅因曹丕篡汉就否定汉魏晋的正统观念,显然是很不客观的;《汉晋春秋》所主张的是以汉晋为正统,晋代的司马氏不也篡了曹魏的政权吗。朝代更始有着惊人的相似。忠于史实尊重历史,才是史学必须履行的本分。

      正因《汉晋春秋》的正统观念取向,才挑起了史学界争执千年的历史正统学之争和诸葛躬耕地三顾地之争。  从《汉晋春秋》和《襄阳耆旧记》同一作者的两部书中两段自相矛盾的话,可窥视一些史学疏漏

     《襄阳耆旧记》卷三《山川·汉水》中有一段话:“秦兼天下,自汉以北,为南阳郡;自汉以南,为南郡…...”强调了南阳在汉江以北的南阳郡,襄阳在汉江以南的南郡,两郡之间隔着一条汉江。相距270华里。

     《汉晋春秋》有这样一段话:“ 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前一句话说明了南阳郡在汉水以北,后一句又说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20里,这样一来,南阳又在汉水之南而且紧邻襄阳了。如此的疏漏,地域混淆,地名错乱,南辕北辙,地域地名绞扯不清。怎么可做依据定论呢?

南阳卧龙岗古代碑刻

      襄阳人却抓住这“ 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狗咬棒槌打滴流,死活就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城西20里。毫无疑问,襄阳城西二十里肯定还是襄阳,那时是襄阳,今天还是襄阳,它绝不会叫南阳。

     南阳自古就叫南阳(简称宛),先秦设郡时叫南阳,东汉、三国诸葛亮躬耕时叫南阳,今天依然叫南阳。此南阳是汉代的南阳,是三国时的南阳,也是今天的南阳,更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中的南阳。    

       南阳郡治在宛县,和襄阳县所在的南郡相距270华里,隔着的滔滔滚滚的汉江和浩瀚的江汉平原,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地方,有什么可混淆的?一代名相智圣诸葛亮,难道能连自己躬耕在哪里都说不清吗?非得劳驾后世再找一些连地名都考察不清的所谓的砖家学者来给他再指定个躬耕地不成。

南阳卧龙岗碑刻

       三国正史陈寿的《三国志》上写得清清楚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这是诸葛亮上疏给蜀汉皇帝刘禅的官方文书《出师表》中第六段的第一句话,是官方正史,是分毫不错的正史,是不可篡改的史实。“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一千年前你抢不走,一千年后,你依然抢不走。历史毕竟是历史,不是用钱就能搞得定的,不是贿赂几个专家学者说几句昏话或者到百家讲台上忽悠一下就能巧妙挪移走的,也不是给电视剧赞助几个钱就可修改躬耕地的名字就此昭告天下了,更不是五次进京找关系捅路子修改中学教材就可以彻底颠覆这段历史的。

南阳卧龙岗古代岳飞的《出师表》碑刻

     历代史学家对《汉晋春秋》多有诟病。因此,“襄阳说”所举证史料的真实性、客观性历存质疑。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松之这样说:显然习凿齿“言为不审”。(裴松之《三国志》注评价习凿齿)

      唐代的房玄龄等《晋书 列传第五十二》评价习凿齿:“习氏、徐公俱云笔削,彰善瘴恶,以为惩劝。夫蹈忠履正,贞士之心,背义图荣,君子不取。而彦威(习凿齿)迹沦寇壤,逡巡于伪国。野民(指徐广)运遭革命,流连于旧朝,行不违言,广得之矣”。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史通·外篇·卷十八》:“自战国已下,词人属文,皆伪立客主,假相酬答。至于屈原《离骚》辞,称遇渔一讹“汉”。父于江渚;宋玉《高唐赋》,云梦神女于阳台。夫言并文章,句结音韵。以兹叙事,足验凭虚。而司马迁、习凿齿之徒,皆采为逸事,编诸史籍,疑误后学,不其甚邪!必如是,则马卿游梁,枚乘谮其好色。”

     治学必依据史料。我们唯一可依据的权威史料就是国家正史《三国志》,陈寿当年在蜀汉工作,亲耳聆听过诸葛亮的许多教诲,因此,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才是我们治学的重要依据。

 南阳卧龙岗诸葛茅庐旧碑刻

      南阳卧龙岗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地及武侯祠建筑群,早在曹魏时期已被投魏的蜀汉大将、诸葛亮的心腹黄权修复起来。细算起来有将近1800年的历史了。

      据南北朝时期北魏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卷三十一489页记载:淯水南有独山,山南有黄权及其妻子的二冢。冢前有四碑,其中二碑,是魏明帝所立,后二碑是其子和他的故吏所立的。

     根据郦道元《水经注》上述史料记载,淯阳侯黄权在南阳为官是真是不虚的,有墓为证。黄权去世后就葬在了南阳独山南边,魏明帝曹睿(曹丕的儿子)还亲自为他树碑立传。

     黄权何许人也?

     黄权年轻时为蜀地郡吏,后被益州牧刘璋召为主簿,他曾劝谏刘璋不要迎接刘备入蜀,因而被外放为广汉县长。刘璋败落后,黄权才归降刘备,被拜为偏将军。黄权向刘备献计取汉中,被刘备拜为护军。刘备为汉中王仍领益州牧,以黄权为治中从事。刘备称帝后,因关羽被东吴所杀,为报杀弟之仇,刘备意气用事执着伐吴,黄权极力劝谏他也不听。后来刘备兵败证明黄权是有战略眼光的。黄权被任命为派镇北将军,镇守江北以防曹魏进攻。刘备伐吴大败。在吴、蜀彝陵战役中,黄权因“降吴不可,还蜀无路”,归途隔绝,无奈之下,被迫投魏。魏文帝曹丕很赏识黄权,拜他为镇南将军,封为淯阳侯,分封南阳。官至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刘备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

      淯阳侯黄权在自己的辖地上为自己最崇敬爱戴的恩师诸葛亮修祠祭祀,那也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

    公元 234年秋天的一个傍晚,南阳卧龙岗上突然一阵骚乱,淯阳侯黄权帅一行随从,匆匆来到诸葛亮当年耕读过的茅屋前。诸葛亮当年住过的草庐已趋荒败,孤然耸立在荒草枯林中,任由风吹雨打,窗棂松斜,屋顶脱落,茅草纷飞,随着周边的落木潇潇而下。黄权不禁潸然泪下。他在草庐中央供上诸葛亮的灵位,摆上瓜果香花,门外竖起幡杆,香火袅袅而升。不一会儿功夫,就围来一群乡邻,跪拜的、哭泣的、上供品的闹嚷嚷一片,大家都已听说,他们当年最亲切的近邻,和蔼可亲犹如家人的诸葛亮先生已经病逝于五丈原。荒凉多年的卧龙岗一下子热闹起来。黄权在众乡亲的悲痛声中抽身而起,用低哀的声调号召乡邻们,要化悲痛为力量,大家亲自动手,在诸葛亮耕读过的地方,为他修建一座祠堂,祭祀这位忠武的智圣,让壮志未酬身先死的忠武智圣魂兮归来。活着回不来,以后就常住不走了。

     从那时起,南阳人民就在卧龙岗武侯祠祭祀纪念诸葛亮,薪火相传,已逾越千年。

      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记载(见上图):“侯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蜀国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陌上……(蜀国)故将如黄权等先已在宛,其他族当多相依,故南阳有侯祠所谓诸葛庵者,意亦道陌私祭之类。”

      由此可推知,南阳卧龙岗诸葛亮躬耕地刘备三顾地和武侯祠的建造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曹魏时期。这是诸葛亮走后南阳人民对他最早的追忆,也是诸葛亮留给南阳人民最后的丰碑 。南阳人民世世代代都在祭奠怀念他。

      诸葛亮躬耕地和刘备三顾茅庐地在河南南阳,“草庐对”是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和刘备的一段对话,当然也发生在南阳。 你再没有文化,也不能把这事掰成两半让它同时发生在两个地方吧?历史毕竟是历史,不是花钱就能搞定的。任何篡改诸葛亮躬耕地的行为都有可能涉嫌行贿受贿贪污腐败!

    

南阳卧龙岗诸葛亮躬耕刘备三顾地诸葛亮武侯祠

南阳卧龙岗古代碑刻

南阳卧龙岗古代碑刻

下面是各个时期国家正史和地方史所记载的诸葛亮在南阳躬耕证据几十条不断添加中......

一、西晋正史陈寿《三国志》的记载

       1. 《三国志》第548页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第五》诸葛亮的《出师表》第六自然段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躬耕在南阳铁证如山,这是诸葛亮出征前上书后主刘禅的奏表,官方文书,这是不争的史实!

      2.曹魏时期,曾经在诸葛亮身边工作过的黄权大将,在获悉诸葛亮去世的消息之后,专程来到南阳,和南阳籍的仁人志士们一起在诸葛亮曾经躬读生活的地方——南阳,为诸葛亮修建”武侯祠“,隆重祭祀这位为匡扶汉室殚精竭虑、担当大汉统一大业、壮志未酬身先死的伟大智圣诸葛亮。

      3. 东晋官宦大儒顾和浴手敬书的《诸葛武侯躬耕歌》碑刻清代康熙年间在南阳方城拐河出土现世。详细记述了诸葛亮当年在南阳躬的生活细节,勾画出一个有血有肉、为柴米油盐酱醋茶而谋的出山前的贫民时期的诸葛亮形象。

       尽管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大地战事频繁,血流漂杵,但对诸葛亮躬耕在南阳的记载信息几乎没有断。

      4. 唐宋时期的李白、杜甫、刘禹锡、王安石等几十位大诗人来到南阳,以诗歌的形式来回顾重温纪念祭奠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爱国将领岳飞到南阳时干脆把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挥笔书写了以示崇敬和祭奠。

二、中国第一部词典记载的南阳古称隆中 

       中国辞书之祖《尔雅》的第11篇《尔雅·释山》中注解道:宛,中隆,山脊,冈。说的是八百里伏牛山到南阳这里戛然而止,在南阳盆地中间隆起,让南阳的地形中隆起岗,所以南阳古时称“隆中”,蜿蜒起伏的伏牛山余脉,酷似伏卧的巨龙,因此称“卧龙岗”。所谓”隆中“南阳卧龙岗也。诸葛亮也因此号称“卧龙”。

    即便是硬将诸葛亮《草庐对》篡改成《隆中对》,刘备三顾茅庐依然是是发生在南阳的事情!

三、元代正史关于诸葛亮躬耕南阳的记载

       1. 据元代官修历史地理志书《大元一通志》卷三“河南江北行省古迹”记载:”卧龙岗在南阳县境内,诸葛孔明躬耕之地“。

        2.元代儒学教授王谦在《汉丞相诸葛武侯庙碑》称:”距南阳治城西七里,而近有岗曰卧龙,俗以武侯隐居之所,前人卜地一区,起屋四楹,绘像而祠焉。“

       3. 元代翰林学士程钜夫撰写的《敕修南阳诸葛书院碑》称:”南阳城西七里,有岗阜然隆起,曰卧龙岗,有井渊然淳深,曰诸葛井,相传汉丞相忠武侯故居,民岁祀之。“(注:敕chì 嘱咐之意)

       4. 据《元音》卷十记载:元朝人吴漳写《武侯庙》(《题南阳诸葛庙》)有诗云:”卧龙岗上拜荒祠,惆怅当年枉顾时。“

四.明代官方正史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南阳的记载

       1.大明官修历史地理专著《大明一通志》卷三十南阳府《山川》条目记载:“卧龙岗在府西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耕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然草庐在其中

       2.明《敕赐忠武侯庙规祭文祭品檄文碑记》称:”南阳郡城西七里许,有阜卓然,绵亘四十余里,名曰卧龙岗,乃汉丞相忠武侯诸葛孔明躬耕之地也。“

       3.明李东阳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城西五里,卧龙岗,为草庐旧址,汉史称侯躬耕南阳,又曰寓居襄阳隆中。“

       4.明末朱瓘在《重修诸葛武侯祠记》称:”南阳县治之西,去城七里许,有岗曰卧龙,旧有诸葛武侯祠,岁久就圯。”(圯,读音为yí,释义:桥)

       5.明代叶桂章在《武侯记》中称:“嘉靖乙酉岁仲冬,予奉命使唐府之南阳,暇日得拜武侯祠于卧龙岗,岗在郡西南可十里许,地势四面稍下,惟中岗隆起,故曰隆中,盖南阳伟观也。”

       6. 明朝学者杨慎在《升庵诗话》里说:正德戊寅,于武侯祠见壁间有诗,始终皆武侯事,虽子美或未过之,对《武侯庙》一诗作了很高的评价: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7. 明代赵均的《金石林时地考》记载:“登其顶可瞰南阳,因势隆然,蜿而起伏,其为隆起之中,故名隆中。“

      8.明代邬景和《祭诸葛忠武侯文》:“隆中,南阳卧龙岗亦称隆中。”


五.清代官方正史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南阳的记载

       1.清代官修《大清一通志》记载:“诸葛草庐,在南阳县西七里卧龙岗。”同书卷一百六十五“南阳府山川”条目记载:“卧龙岗,在南阳县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止,回旋盘绕相传诸葛草庐在焉。”

       2.顾炎武《肇域志》记载:“河南南阳府南阳县条目:卧龙岗,在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回旋如巢。诸葛孔明草庐在内。今即其为祠。”

       3. 清代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所载“南阳府”古迹曰:“诸葛庐,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祠,春秋祭焉。”

       4.雍正九年,所修《河南通志》卷七山川南阳府条目记载:“卧龙岗,在府城西南七里,即汉诸葛亮躬耕处。”

       5.清汪介人的《中州杂俎》卷八《人纪》记载:“诸葛亮本琅琊人,徙于顺阳之石峡口,结庐而隐,寻徙入南阳之卧龙岗。”

       6.清雍正九年所修《河南通志》卷七“山川·南阳府”条记载:“卧岗,在府城西南七里,即汉诸葛亮躬耕处。”

       7.清嘉庆《南阳府志》卷一“舆地志·古迹”记载:“诸葛庐,在府城西南七里卧龙岗,昭烈三顾处,有祠,今春秋祀焉。”

       8.清光绪《新修南阳县志》卷二“疆域志·古迹”记载:“诸葛庐,在县西南七里卧龙岗,汉诸葛忠武侯故居。”

      9.康熙四十四年(1705),南阳知府罗景专门编撰了《卧龙岗志》,记载了卧龙岗武侯祠的兴衰、变迁及修葺的历史。其卷一“胜迹”记载:“卧龙岗,在南阳府城西南七里,起自嵩山之南,绵亘数百里,至此截然而住如巢然,草庐在其内。”

      10.柯彩在《重修武侯祠院碑记》称:“侯祠宇遍天下,而最著名者有三焉,考其遗迹,於琅琊则遡所生也,蜀与滇,报其功而怀其德也,至南阳又功其躬耕养晦地也,古亘至今,遂相传宛有卧龙岗云……”

      11.彭而述在《重修诸葛丞相忠武侯祠记》称:“史称建安十三年,昭烈三顾诸葛亮于南阳。南阳西七里许,相传为卧龙岗,即躬耕旧处……。”

      12. 闫兴邦在《重建南阳卧龙岗诸葛书院碑记》中曰:“去南阳城西七里许,有卧龙岗,公所隐居乐道处。”

     13.清代徐学谟《游隆中记》也有:“跨汉江南北不三百里而近,盖有两隆中云。隆中者,为汉昭烈三顾孔明处。其一距襄阳城西三十里,在今伏龙山中;其[一]在南阳者,薄城八里,即所谓八里冈。冈势蜿蜒如带,高仅数丈,即以上以祀孔明,亦曰隆中。”

      以上是官方正史各个时期的几十条关于诸葛亮在南阳的记载条目。非常明确地指出了南阳城西的卧龙岗因为“隆起之中”也曾普遍被人称为“隆中”。历史对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和刘备三顾茅庐事件的记载几乎没有断代,这充分证明,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卧龙岗,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帮助匡扶汉室发生在南阳,诸葛亮审时度势的《草庐对》当然也是发生在南阳卧龙岗的诸葛草庐。三国后的南阳卧龙岗武侯祠已经闻名天下了。各类演义、春秋和野史关于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的记载更是多不胜数。

     

     诸葛亮躬耕地在南阳,诸葛亮本人的话就是最好的证据:”臣本布 衣,躬耕于南阳“。这是铁的史实,决不容篡改!

     任何篡改诸葛亮躬耕地和三顾地的行为都有可能涉嫌行贿受贿贪污腐败!


              南阳一千三百万人民集体供稿  2019年10月15日 

  

              爱家乡就是爱祖国,爱南阳就是爱中国!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